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English 移动门户 政务邮箱
首 页 聚焦河南 秘书工作 政策法规 法治天地 科教文卫 乡村振兴 中原视窗 地方展播 特别报道 协会简介
        栏目导航
名人名企     
· 河南名企
· 中州名人
协会章程   
名人名企 首页 -> 名人名企  

赵俊海:扛起原阳大米的半壁江山

[编辑:佚名]     [文章来源:大河网]     [编辑时间:2015/10/23]     

   “你去跟那家农户商量一下,包下他们家一分地的谷子,我们去收割,然后送给地主们做干花装饰……”正说这话,赵俊海跑到了路的那头,原来是一辆要开过来的三轮车被路上的电动车、自行车挡住了路,他指挥着人们腾挪避让,终于为三轮车清理出了一条路。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赵俊海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赵俊海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赵俊海

  你丝毫看不出来这位一路和村民们攀谈、打招呼的中年人就是这片一万多亩稻田的“大管家”,也不会知道他身上有着“十大杰出青年农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等十多个头衔,更难以想象他心中装着一个“振兴原阳大米”的梦想。

  从村里的种田能手,到料理万亩稻田、远近闻名的“农场主”,再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社长”,如今,他要把原阳县近一半的稻米都贴上“水牛稻”的牌子,扛起振兴原阳大米的一杆大旗。他就是水牛赵村和罗李村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原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水牛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水牛稻鱼蟹养殖公司的董事长赵俊海。

  他身份的不断蜕变、肩上担子的不断加码都源自于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感情。

  临危受命,帮助昔日首富村重现辉煌

  夏天一片水汪汪,冬天一片白茫茫;夜里走路唰唰响,光长红荆不长粮。虽然历史上曾经是水稻的黄金产地,东汉时还出产过贡米。然而,距离黄河仅有三四公里的水牛赵村的土地已经被洪水和盐碱交替覆盖,成为方圆几十里之内最穷的一个村,很多村民被迫背井离乡。虽然剩下的村民越来越少,但是大家并没有放弃求生致富的希望。1973年,村民们引入黄河水洗刷盐碱,经过两年时间数十遍的引水、放水,这片土地终于又成为稻米飘香的良田沃土。

  八九十年代是水牛赵村光景最好的时候。由于人少地多,90年代家家户户都是万元户,电话、摩托车成了村民家里的“标配”,一度成为原阳县无人不知的“摩托车村”。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后,进城务工的大潮席卷而来,当别的村纷纷倾巢而出去大城市“揾金捞银”时,水牛赵村因为人均耕地多,反而很难抛家舍地走出去。没有外块,死守着几亩耕地的村民们一落千丈,变成了十里八村中最穷的村。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俊海临危受命,开始走马上任水牛赵行政村(包括水牛赵村和罗李村)的支部书记。

  怎么样才能让村民们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赵俊海的心中只有一个回答,将束缚在土地上的富余劳动力解放出去,在种地的收入之外开辟更多的增收渠道。为此,他身先士卒,2005年开始承包流转土地,随后创建原阳原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新乡地区第一家“家庭农场”。推出了原阳特色大米品牌“水牛稻”。

  赵俊海给出的流转价格很有诚意,总是要比别人的出价高出一两百,而且从1000、1200、1400一路上涨。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去。

  赵俊海在把四邻八村的的土地流转过来的同时,也承担着大规模种植所带来的风险。2011年阴雨连绵两个多月,等打稻时已经接近春节,粮食品质大大下降。由于要用人力一捆一捆向外运送稻子,一亩地的人工就花了好几百。那一年,赵俊海陪了几十万,但是村民们在第二年还是按时收到了流转费。

  2012年,赵俊海去辽宁盘锦考察了稻田养蟹。2013年,他开始在稻田里养蟹,每亩稻田里都放了1000只蟹苗。河蟹养殖对水质的要求是很高的,河蟹能在稻田里茁壮成长,最起码能够告知人们,稻田里没有很多的农药残留。随后,泥鳅、鱼、龙虾都开始在稻田里游弋生长,甚至吸引来了白鹭定居。

  让原阳大米总有一家不掺假的

  “原阳县水稻主产区是我们太平镇,核心区是我们这几个村。以后真正要吃原阳米,水牛稻是第一品牌,其他的就不敢保证了。”说起号称中国第一米的原阳大米,赵俊海就难掩惋惜之情。据他介绍,八九十年代,原阳县的水稻种植面积曾经多达20万亩,1995年最多的时候曾经有40多万亩。然而,随着背井离乡的村民们纷纷撂地抛荒,近年来原阳县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

  “好多人都说:原阳米吃不到了,原阳米不好吃了,其实不是不好吃了,是真的太少,假的太多了,很多都是拿东北米、山东米、六安米包装出来的。”赵俊海决心对鱼龙混杂的原阳大米做一次“拨乱反正”,明年他要拿到3万5000亩地,将原阳50%的水稻统一在“水牛稻”这个品牌之下。“让原阳大米总有一家不掺假的。”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水牛稻”取自水牛赵的谐音。立足于本村,赵俊海要扛起原阳大米的半壁江山。

  曾经让村民们吃尽苦头的盐碱如今反过来成就了水牛稻得天独厚的品质优势。资料显示,一般的大米不呈现弱碱性,只有原阳县沿黄大堤宽15公里、长60公里的背河洼地里才具有生产弱碱性大米的条件。水牛赵偏偏就在这60公里狭长地带的黄金点上,真乃天赐。“香,米汤浑,黏性好,至今还是这样。”赵俊海说。

  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水牛稻的天然绿色,稻田里施用的都是有机化肥,喷洒的全都是生物制剂,后者的成本比农药要高一倍以上。算一笔总账的话,水牛稻一亩地要比其他的稻田多投入80元左右。但是赵俊海相信人们会乐意为品质更优的大米多掏一些钱。作为一名天生的种田人,每每说到自己种出来的水稻,他都是一脸的自信。

  一亩三分地让城里人争当“地主”

  “我们村以前种地,自己家地头都会留‘一方’,不用农药化肥,用家里的草木灰、粪便,自己吃。连农民都对食品安全这么重视,城里人何尝不想呢?因为他们没有这种地方,找不到这样的环境。”赵俊海心想:城里人既然喜欢在电脑上种地种菜,何不给他们辟出一亩三分地,请他们来水牛稻当地主、种稻子,亲眼见证这里白鹭飞、秋蟹肥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可以作为水牛稻口口相传的“活广告”。

  当然,这样也能促进农民增收,还能够顺便发展乡村旅游、社群经济。“三分地3000块钱,对于企业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农民来说就相当于一亩地卖了1万块钱。除了包地和维护之外,一亩地还能落个三四千块钱,比种其他的收入要高的多。”赵俊海走的每一步棋心里都装着村民。

  2013年,水牛稻启动了请城里人当地主的“一亩三分地”项目,“让他们自己种,自己吃。我们装了远程监控,他们在家里、办公室24小时都能看到自己的地。”

  由于没有宣传经费,市场部的同事往往凌晨5点起床,自己印传单到写字楼和会议场所分发。而赵俊海也每时每刻都在充当“宣传员”。有一次,他在焦作的一家饭馆和朋友吃饭,满怀激情地介绍“一亩三分地”这种模式,旁边地一位退休干部听到就想过去瞧瞧。那个礼拜天就开车一家五口过来了,这位老者到地方就对他儿子说:给我买份地吧,比给我买一个跑步机什么强的多。

  在水牛稻包下“一亩三分地”,除了一家三口一年都能吃上纯天然的绿色大米,秋风乍起时还能唱到稻田里养的肥蟹,周末假期可以带着一家老小悠游稻田风光,插秧、除草、收割的季节可以带领孩子们体验农耕的乐趣,不至于菽麦不分、忘根忘祖……

  “郑州的一个小朋友插完秧回去写了一篇作文,写的很生动,老师在班上一念。她这种心情是家长拿钱也买不来的。”赵俊海一边忘着田埂上奔跑的小孩子,一边微笑着说。

  从2013年零零散散的几户到2014年的200多户,如今已经有郑州、新乡、洛阳等地的600多位地主认领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中既有梨园名家、一级豫剧演员、退休领导和家属,更有身家数亿甚至数十亿的企业家。这些地主们经常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相互认识,相互帮助,现在,水牛稻的地主汇已经慢慢发展成了一个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平台,这是当初没有意料到的。

  在中原地区,自己包地种植蔬菜、瓜果的模式已经遍地开花,但是像一亩三分地这样的以大田作物作为种植对象的模式,还属于独一份儿。

  “一亩三分地也就做到两千户左右,因为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要跟上。他们即使只出了3000块钱,也要让他们这3000块钱物有所值。”虽然这种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今年地主有望突破1000户,然而赵俊海并不打算无限制扩张一亩三分地的规模,而是要在量力而为的范围内做到最好的服务。

  “2012年刚启动的时候是60多万块钱,想着60万块钱就可以了,谁知道这60万块钱远远不够。2012年还亏了100多万,2013年挣了二三百万,这两年虽然挣到钱了,但挣的钱都投入进去了。”现在,赵俊海心里想的是如果明年水牛稻的规模达到了3万5千亩,还要购置多少台收割机,引入几台大型烘干设备。如果要实现全面的机械化,哪怕把挣到的钱都投入进去依然远远不够。

  “我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戴个企业家的帽子还是水牛赵村的农民,我想和乡亲们一起打狼,一锅吃肉。”赵俊海身上的农民本色始终未改,只是如今他已经成了一个耕耘3万5千亩田,经营原阳大米第一品牌,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的现代农民。



上一篇:刘好荣
下一篇:“新农人”张馨月:打造都市版农民新生活

 

版权所有:河南省秘书协会
地址: 郑州市花园路81号
电话:0371-61286580 13803898803 Email: msxh0371@163.com  豫ICP备10202120号-1 技术支持: 郑州网络公司

sci论文发表淘气堡加盟